2024年7月10日上午,湖南师范大学湘绣创新研发中心主任孙舜尧教授以《特色资源IP开发与文旅融合产品创新设计——非遗湘绣文创产品创新设计研究》为主题,为学员们带来了一场精彩绝伦的课程。课程由陕西科技大学设计与艺术学院讲师晋漪萌主持,由陕西科技大学设计与艺术学院党委书记刘和林为孙舜尧教授颁发授课专家聘书。
本次授课中,孙舜尧教授从湘绣文化IP开发与文创产品设计方法两方面展开,系统地解释了文化IP的概念,指出了文化IP具有高辨识度、自带流量、强变现穿透能力等特征,并且介绍了文化转为IP的途径与来源。
首先,孙教授重点讲解了湘绣IP开发的四个方面,即纹样IP、针法IP、绣娘IP和故事IP四大板块,以边讲边聊的形式,全面剖析了湘绣2500多年的历史、精湛的技法工艺和突出的国际地位。在“从绣娘IP到针法IP”模块的讲解中,展示了刘爱云大师的经典作品和刘大师的72针法数据库,进一步彰显了湘绣文化的复杂性与宝贵性。孙教授还阐述了湘绣与现代多学科的创新融合,例如如何利用数字技术将湘绣艺术的精髓应用于服装设计等现代领域。这种跨界融合不仅推广了传统工艺,更挖掘了其商业潜力,实现了设计与文化传承的完美融合。
随后,在非遗文创产品的开发策略上,他提出了全面而细致的方法论,包括商业模式的构建、市场布局的精准定位、营销策略的创新、消费场景的巧妙打造、销售空间的精心设计、电商策略的灵活运用、直播带货的技巧传授,以及活动策划与执行的实战指导。文创产品不仅是艺术的展现,更是商业价值的体现,因此找到适配的商业模式至关重要,设计创意要根据市场需求来开发,抓住市场的痛点,找到营销途径,寻求灵感端与商业端之间的平衡点。
同时,他分享了丰富且优秀的团队作品,包括吉祥纹样围巾、百雀羚、三生花、红色湘绣系列作品等,便于学员们更好地理解文创产品的应用场景,通过寻找显性与隐性的故事要素,挖掘文创产品的品牌文化价值。孙教授提出,作为文创产品的设计人,不仅要会设计,还要知工艺、懂生产、探市场,捕捉大众情怀。
最后,孙舜尧教授运用“让优秀文化走向世界、让传统技艺走向生活、让非遗故事走向大众”作为结语,完成了本次授课。在整个课程中,探讨了从技艺传承到设计再造、从文脉传承到链接未来等深刻内容,讲解幽默、形式多元,丰富了“新时代西部地区特色文旅融合产品创新设计人才培训”项目的理论内容。
孙舜尧教授的课程“特色资源IP开发与文旅融合产品创新设计——非遗湘绣文创产品创新设计研究”,以其生动有趣的讲授方式,深刻阐述了数字化技术在传统工艺和文创产品生产中的应用价值。课程不仅揭示了现代科技如何赋予产品独特的个性和市场竞争力,更让我领悟到品牌建设的深远意义。孙教授以湘绣这一传统非遗在国际上获得的荣誉为例,凸显了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的重要性。这不仅是一种对历史的尊重,也是对文化自信的体现。尤其是孙教授讲解的非遗文创产品设计方法让我受益匪浅,其内容包含了商业模式、市场布局、营销辅号、消费场景打造、销售空间设计、营销话术指导、电商策略、直播带货、活动策划与执行等领域,让我认识到在现代商业环境中如何平衡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以及如何实现文创产品在商业上的成功。通过这次学习,我深刻理解了文旅产品创新设计的核心理念、传统非遗的独特价值、成果转化的方式以及文创产品实现商业价值的途径。
孙舜尧教授的课程不仅深入剖析了文创产品的文化价值,更通过丰富的案例教学探讨了文创产品多样化的商业模式,这些内容不仅拓宽了我的视野,也让我对商业运作中可能遇到的风险和挑战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在课程中,孙教授特别强调了政策导向与资源整合的重要性,在产品设计与IP开发方面,他提倡将个人创意转化为具有市场潜力的IP,并在产品设计中巧妙融合市场需求与个人灵感,这些观点对我启发颇深。同时,孙教授还提到了文创产品的设计方法,包括通过遵循标准化、系统化、故事化原则,用最少的时间、最经济的投入、最成熟的技术,设计和制造出具有良好适用性的产品的系统方法,十分精彩。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孙教授对传统工艺产业化的深入讲解,让我深刻认识到挖掘非遗商业价值的重要性。这不仅为我未来的职业发展提供了宝贵的指导,也激发了我探索传统文化与现代商业结合的新路径。
孙舜尧,湖南师范大学湘绣创新研发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湖南省科技创新领军人才,湖南省文化科技领军团队学术带头人,湖南省“人工智能+湘绣〞科技创新团队学术带头人,湖南湘绣文化科技融合示范基地主任,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刺绣艺术专业委员会副主任,湘绣传承与创新湖南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
研究方向:传统刺绣文化资源深度保护与高效利用研究。致力于绣文化、绣产业、绣科技统筹发展理论体系构建,以第一完成人获湖南省技术发明二等奖、首届湖南省文化创意设计大赛铜奖、中国旅游商品大赛金奖、中国工艺美术文化创意设计银奖、全国美展设计类银奖、全国非遗传承与创新模范功勋人物奖,入选全国非遗保护工作先进个人;获专利70多项,其中发明专利10多项,发表论文50余篇,培养文化创意高端人才200余人。